金沙:三十万亩茶园为乡村振兴添动力
(资料图)
□ 本报记者 韩 雷 王 云
晾茶青
采摘春茶
加工茶青
查看成色
金沙县木孔镇长沟茶园
和煦春风,轻抚金沙万亩茶山。放眼望去,茶山青翠,云雾蒸腾。茶农舞动灵巧的双手,将嫩绿的茶芽采摘到箩筐里。回荡在山间的歌声悦耳动人,空气中弥漫着茶香的味道。
春茶开采,标志着金沙茶产业又进入收获红利的季节。
截至目前,金沙已建成茶园30万亩。其中,投产茶园16万亩,覆盖24个乡(镇、街道)126个村(社区),利益联结5.85万户农户。
一
高山云雾缭绕、茶香四溢。
金沙县产茶历史悠久,品质上乘。据历史资料记载,金沙茶叶曾多次作为朝廷贡品。在金沙县清池镇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交界处的古渡口,仍保存有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三块贡茶碑,其中一块记载:“清水塘茶,渡船经古蔺出川,畅销各地,连年税贡,惜产少耳。”
千年历史,贡茶之乡,为金沙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“中国贡茶之乡”“中国茶业百强县”、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接踵而来。2020年至2022年,金沙县连续3年跻身中国茶叶百强县。
金沙县茶产业不断壮大,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
金沙森林覆盖率61.89%,大部分茶山茶园嵌入海拔1000米至1600多米的森林之间,常年空气湿润,云雾缭绕,滋养出的茶,生态、干净、味纯。尤其是金沙贡茶新梢持嫩性强,物质含量具有氨基酸高、茶多酚低的特征,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大多超过40%,古茶树样茶,水浸出物含量53.5%,受到消费者青睐。
金沙绿茶具有外形紧结、色泽绿润、清香持久、汤色明亮、滋味鲜醇、经久耐泡等特点;金沙红茶具有条索紧结、金毫显现、汤红黄亮、滋味浓醇、甜香浓郁等特点。
二
好环境铸就好品质,提升了金沙茶的市场竞争力,推动茶产业持续向好发展。
据介绍,2017年以来,金沙县委、县政府将茶产业列为农业特色产业“一县一业”主导产业重点发展。全县规划建设茶叶基地30万亩,建设初制茶叶加工厂80间,配套建设茶叶机械制造厂、茶叶精深加工厂和农村现代茶产业示范园。
该县通过招商引资、鼓励支持等方式发展壮大茶产业,目前,全县有茶叶企业35家。其中,国家级龙头茶企2家、省级龙头茶企4家、市级龙头茶企5家,茶叶专业合作社138个。
县内茶企在“金沙贡茶”公共品牌统领下,形成“清水塘”“金兰春”“三丈水”“梦樵”“原乡王茶”“天灵峡”等系列品牌。“清水塘”牌清池翠片曾被评为“贵州十大名茶”。金沙茶产品在全国各级各类茶事活动中获16次金奖、22次银奖。
如何深耕特色产业,助推乡村振兴,金沙探索出切合实际、行之有效的路径。
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是金沙招商引资的茶企,在金沙打造了8.2万亩茶叶种植基地,有6万亩已投产。春茶采摘期间,每天吸纳近3000人到茶山采茶。采茶工人大部分是茶园周边群众,工资按采茶量计算,且春、夏、秋三季均可采。
在金沙县岚头镇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三桥茶叶加工基地,随着一筐筐茶青的到来,工人们便忙活开来。
有着23年制茶经验的浙江人陈长新,现为三桥茶叶加工基地负责人。他认为,金沙的海拔、气候、生态都很好,生长出的茶叶品质很不错,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。“金沙茶产业只要在茶园规范化管理和销售上下足功夫,定能大有所为,带动更多群众增收。”
22岁的僧如亚在老师傅王显莹的指导下,学着炒制手工茶。
“当学徒的时候一个月有1000多元工资,转正后每月差不多有5000元。”王显莹和僧如亚都是岚头街上人,基地离家10多分钟。她们说,既能学手艺,又能挣钱,家庭、工作两不误,已经很满足。
如今,在金沙像王显莹和僧如亚一样搭上茶产业发展快车的群众还有很多。
三
从土地流转、茶园管护,到茶叶采摘、制作等环节,群众享受到茶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带来的红利,不仅看到了绿水青山,更得到了“金山银山”。
木孔镇长沟村茶叶基地整齐规范,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。基地管护员刘关亮每天都忙着指导村民采摘春茶。“我把土地流转给基地,又从基地返租400亩茶园进行管护,每亩300元管护费,除去工人工资,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收入。”
为有效破解茶园管护难题,金沙不断摸索实践,围绕种植、管护、采收等重点环节,探索和推广“公司+乡(镇、街道)+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+返包经营组+产业农民”的茶园返包管护经营模式,构建茶园管护经营体系,有效推进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金沙县将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和产业服务,通过抓管护促投产、抓源头促质量、抓加工促销售、抓品牌促产效、抓利益联结促产业兴旺,强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春风拂面,嫩叶初绽,翠绿的茶芽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新绿,在金沙的山水间飘出阵阵茶香。
(王小月 参与采写)